过去一年忙于考研和毕业设计,没有太多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不过今天我又回来啦。接下来是我学习《认知心理学》中有关”知识“章节的总结,希望对大家和自己有所帮助。


本文主题:记忆。整体结构如下:

思维导图

知识:指在记忆、推理、语言应用与理解等多种认知加工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心理表征,目前对概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分类。

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接下来的文字部分是针对思维导图里的部分术语以及较重要的部分的详细说明。


一、分类理论

1.1 定义理论

原理:通过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符合某个类别地定义来判断事物是否属于这个类别

缺点:同一类别中的各种事物并非全部都具有同样的属性或特征(如棋类游戏、球类游戏等游戏)

1.2 原型理论

Wittgenstein提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类别中的一个具体事物在某个方面同类别中的其他事物具有相似性,因此家族相似性允许类别中存在一些比较特别的个例。

家族相似性的启发:分类是判断一个事物与某个类别的代表性事物的相似性的过程,心理学家由此提出了原型理论。

原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别时,要将这个事物与表征类别的事物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判断该事物是否属于此类别。其中原型是一个类别中的“典型”成员。其中“典型”的原型由该类别中一般性的个例叠加平均得到。

不同样本的差异归结于原型典型性程度的不同。其中有:

-高 原型典型性:该类别与类别原型相似程度较高

-低 原型典型性:改类别与类别原型相似程度较低

因此,当一个事物的原型典型性较高时,其家族相似性也高,两者有很高的相关性。

应用:人对原型典型性较高的事物的反应速度更快。如:

在“____是鸟”句式中,对高原型典型性事物(如麻雀)的反映比低原型典型性事物(如企鹅)的反应更快。

1.3 范例理论

与原型理论类似,但范例理论中的标准事物不是求平均,而是包含很多样例,我们称之为“范例”。范例是类别的“真实”事物,而不是平均而来的“抽象”事物。


二、组织理论

2.1 具备“优先”水平的类别层级组织

层级组织示例,Rosch的研究分为了高级(总体)水平、基本水平、低级(具体)水平。

层级结构示例

Rosch认为,基本水平是具有优先性的,随着水平的上升会导致信息的大量丢失,而随着水平的下降只会导致信息少量增加。有实验表明,在客体命名实验中,被试者更倾向于给出基本水平的名称(如”吉他“而非”乐器“或”摇滚吉他“)。

此外,知识会影响分类!比如专家会更多地使用具体水平的类别命名。

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人们如何分类事物,不仅要考虑事物的特征,还要考虑人们对事物的知识经验。

2.2 语义网络模型

代表1、Collins和Quillian的层级模型

节点:代表一个类别或者概念。

连线:节点之间存在关联。

在网络模型层级结构中,总体的大概念在顶层,具体的小概念在底层。

特性:激活扩散,即当激活一个节点时,这种激活会沿着与节点相连的所有连线传递扩散。

激活扩散的意义:其他相关概念也得到激活,从而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语义网络模型

优点:有效预测人们提取与某个概念相关的属性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这种预测是通过计算语义网络中的距离实现的。

缺点: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比如对”麻雀是鸟“的判断会比”企鹅是鸟“更快,但根据Collins和Quillian的层级模型,两者的判断速度应该是一样的。

代表2、Collins和Loftus的个人经验模型

节点(概念)之间的距离代表着人们对概念的知识。

优点:根据个人经验形成概念之间不同的空间距离。

缺点:太过灵活,能够解释任何实验结果,不能证伪。

2.3 联结主义模型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AI炼丹师们应该很熟悉)

来源:建立在大脑表征方式之上。

基本概念:由单元、连线以及连接权重组成。单元根据层数的不同分为输入单元(输入层)、隐藏单元(隐藏层)、输出单元(输出层)。

联结主义模型

比如,输入单元为各种事物的概念,经过隐藏层后输出单元为各种属性。而哪个输出单元被激活取决于输入单元以及两个单元之间的连接权重。

连接权重是连接网络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单元之间的权重及其诱发的激活模式构成了联结主义的基本原则:输入单元接收到的刺激由其他单元中的激活分布模式表征。

那如何对连接权重进行调整,进而让连接网络有效工作呢?——通过学习。在学习前,权重往往是不合适的,这些错误反作用于连接网络,这一过程为”反向传播“。反向传播将错误信息传回给隐藏单元,从而告诉网络如何修正连接权重。具体的可以学习深度学习相关技术。